工研院47週年院慶 展出防疫科技暨南臺灣產業科技成果

工研院47週年院慶 展出防疫科技暨南臺灣產業科技成果。(資料照) 工研院47週年院慶 展出防疫科技暨南臺灣產業科技成果。(資料照)

工研院今(3)日舉辦47週年院慶,特別展出多項防疫科技,以及大南方產業發展的推動成果。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工研院發揮多年累積的研發能量,在疫情爆發期間,以「備齊防護裝置」、「建立檢測病毒能量」,以及「強化醫療照護」等三大類防疫部署策略,運用科技力守護臺灣。

劉文雄表示,在疫情過後的「新常態(New Normal)」市場,工研院也超前部署,發展「臺灣智慧價值」,從製造優先轉為智慧價值的臺灣總部思維,輔以描繪未來生活情境來發展關鍵技術,擘畫「2030技術策略與藍圖」,對準政府六大戰略產業與2030科技願景,系統化的引導創新研發,以「智慧生活」、「健康樂活」、「永續環境」為三大應用領域,透過AI人工智慧、半導體晶片技術、通訊技術、資安與雲端技術四大「智慧化共通技術」做為支持三大應用領域發展的重要後盾。期許以「2030技術策略與藍圖」的布局與投入,攜手產業跨領域創新,進一步協助產業轉型與升級,合作共創下一個十年的新局。

工研院在防疫科技成果方面,從2月中加入「口罩國家隊」建置生產口罩機台外,也與台塑公司合作,運用國產原料,開發醫用口罩中間層的熔噴聚丙烯材料,積極突圍國外技術壟斷限制,開創臺灣自製口罩供應鏈契機。

此外,也研發包括體溫偵測的「熱影像體溫異常偵測技術」、快速檢測病毒的「核酸分子檢測系統」、協助居家檢疫的「智慧關懷居家管理系統」、與北醫合作「零接觸式防疫科技平台」、與臺大醫院新竹生醫園區分院及新竹馬偕醫院合作「正壓式檢疫亭」,強化醫療照護能量、守護醫護安;更從無到有,短短17天完成「臺灣第一台醫療級呼吸器原型機」,為臺灣產業爭取布局高階醫材的機會。同時成立「COVID-19疫情影響觀測專區」,針對疫情影響下的20項臺灣產業,提出因應對策與建議,協助產業應對疫情,掌握疫情後的商機。

另外在呼應「大南方、大發展」政策部分,展出工研院在智慧研發、高階製造及高值材料前瞻科技之成果。包括在智慧研發領域,工研院整合自主掃瞄系統、3D建模、結構及製程分析技術,在南科高雄園區建置「3D列印醫材智慧製造示範場域」(FoiAM),串聯南部3D列印產業鏈與口腔醫科專業,以一條龍的服務持續推動臺灣3D列印醫材產業發展。

在高階製造領域,工研院不但與紡織大廠宏遠興業合作,以智慧化技術整合在地設計端與生產端的產業打樣需求,大幅縮短打樣時程至1~3天。此外,更與漢鐘精機等業者共同合作,開發新世代DC臥式電動變頻渦卷壓縮機,突破國外大廠壟斷限制,建立國產化產業鏈,以輕量化、節能、高效率、低噪音、低成本與模組化的特性,搶占高鐵、捷運、臺鐵之軌道車廂,以及電動巴士等變頻空調市場。在高值材料研發領域,針對每年產出約160萬噸以上的轉爐石副產品,工研院與中鋼合作,透過在高溫下進行成份添加改質,進一步製成高價值建材及功能陶瓷等產品,協助臺灣煉鋼產業開發高附加價值陶瓷材料,達到轉型升級之目的。


副總統賴清德以及經濟部部長王美花紛紛肯定工研院是國家最重要的資產,帶領產業在不同階段突破與發展。賴清德感謝工研院在董事長李世光和院長劉文雄的帶領下,有許多創新技術的研發與產業化推動,是臺灣整體社會生活水平與福祉大躍進的關鍵!賴清德特別頒發工研院防疫菁英特別獎,表揚工研院的防疫尖兵們,快速投入防疫科技開發,以防疫科技守護臺灣。賴清德期許,工研院持續作為臺灣產業競爭力提升、開創新局的領頭羊,為臺灣經濟締造另一番新格局。

訂閱必聞電子報


加入必聞網好友 必聞網紛絲頁

新聞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