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第十屆工研院院士授證典禮」 力拼2050淨零碳排加速達成

工研院「第十屆工研院院士授證典禮」 力拼2050淨零碳排加速達成。(工研院提供) 工研院「第十屆工研院院士授證典禮」 力拼2050淨零碳排加速達成。(工研院提供)

工研院今(16)日舉辦「第十屆工研院院士授證典禮」暨「十載精彩 制勝未來 院士論壇」,針對人類未來30年面臨最大的挑戰「淨零碳排」,提出臺灣致勝策略。今年新科出爐的工研院院士共有5位,包括:旺宏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暨執行長吳敏求、聯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暨執行長蔡力行、工研院前瞻技術指導委員會召集人吳錦城、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內科教授楊泮池及Onward Therapeutics董事長暨執行長葉常菁。總統蔡英文親自為新任院士授證,盛讚院士們在各自專業領域的傑出表現,是帶領臺灣產業創新的關鍵角色,更期許院士們提供建言,在政府推動包括綠色能源、產業轉型或淨零減碳等議題上,共同商擬解方,為臺灣打造更美好的未來。

蔡英文總統表示,工研院成立48年來,為臺灣培育出非常多優秀的科技人才,工研院豐沛的研發能量,也在這次防疫工作中發揮重要效能。今年五月雙北進入三級警戒,工研院同仁在六個小時內漏夜赴臺北中興醫院和剝皮寮搭建正壓採檢亭,並陸續打造上百座正壓採檢亭,在醫療院所與採檢點運作,展現經濟部科技專案協助產業開發的成果,以科技力協助防疫篩檢。面對後疫情時代,要讓臺灣成為全球供應鏈不可或缺的關鍵力量,需要繼續仰賴工研院堅實的科技創新能量,帶領臺灣升級轉型。

蔡總統指出,今年選出的五位新科院士,都是最傑出的業界領袖,也讓臺灣在世界的科技創新領域,持續佔有關鍵性地位。吳敏求院士在三十年前把數位轉型概念導入半導體製程,讓旺宏在非揮發性記憶體有領先全球的成績。蔡力行院士四十年跨足半導體、IC設計以及電子通訊技術創新等領域,對臺灣整體半導體產業有卓越貢獻,帶領聯發科展現傲人成績。吳錦城院士在科技及通訊界擁有豐富精驗,四度創業成功創造出上千億的總市值,無私傳承創新企業打國際盃。楊泮池院士是國內肺腺癌研究權威,領導團隊長期鑽研肺癌基因相關的研究,持續推動臺灣精準醫療,並對臺灣生醫產業提出許多專業見解。葉常菁院士是工研院十年來第一位女院士,開發抗胰臟癌藥物,也是臺灣第一個拿到FDA的癌症新藥,證明臺灣有實力可以成功開發國際級新藥,創下臺灣生技新藥開發的重要里程碑。

工研院董事長李世光表示,工研院每年推舉對產業發展與人民福祉有貢獻的傑出人士,授與「工研院院士」榮銜,正式邁入第十年,今年所選出的 5位新任院士,分別來自半導體、資通訊與生醫產業,這些領域不僅是現在臺灣經濟重要的支撐力量,也是全球產業蓬勃發展的科技趨勢。為了深耕這些未來產業,工研院長期投入前瞻科技研發,連續14年蟬聯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展現始終堅持創新的研發實力,今年更5度榮獲「全球百大創新機構獎」,成為亞洲獲獎次數最多的研究機構,創新水準媲美國際。此外,工研院協助政府產業創新、能源轉型等國家政策,除了響應政府「5+2產業創新計畫」發展綠能與循環經濟外,也透過科技協助臺灣產業與國際同步,在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期待在工研院院士的智慧與力量集結下,引導產業持續優勢的競爭力。

工研院5位新科院士也致詞發表感言。吳敏求認為旺宏從第一個十年的輝煌成績,到第二個十年的經營挑戰,讓他學會了開放的胸襟和冷靜的態度,也更堅信臺灣必須跟世界做朋友,才能以創意和遠見,找到全球各角落的商機。蔡力行分享聯發科觀察5G新機會,決心一開始就要有技術、產品進而搶攻市占率,不過「人」是公司發展的最重要關鍵,因此特別重視培育人才,期許臺灣能有更多世界級公司。吳錦城分享自己創業雖晚成,讓他「發現」自己,因而樂此不疲,但他認為,創業困難是延緩成功的到來,也憑藉著一股使命感,傾注心力培養臺灣下一代的創業人才。楊泮池分析後疫情時代,新藥成為全球新焦點,呼籲政府應超前部署,為採購進口或洽談合作生產新口服藥預作準備。身為工研院歷來首位女性院士,葉常菁感謝工研院頒予院士殊榮,能夠被同儕認可,是很好的肯定,更強調臺灣產業界還有很多傑出女性,期待看到更多女性代表獲得嶄露頭角的機會。

因應2050淨零碳排的全球趨勢,以製造業、出口導向為主的臺灣,將面臨提升永續競爭力的經營挑戰,此次在工研院院長劉文雄主持下,特別邀集歷屆院士進行「十載精彩 制勝未來 院士論壇」。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許多人對「2050淨零碳排」的第一印象,就是增加營運成本,為企業帶來沉重負擔,他逆向思考,認為伴隨淨零挑戰而來的,將是巨大商機,臺灣企業若能由此角度出發,將有機會延續既有榮景,成為未來數十年的成長動力。

劉文雄指出,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發布的2050淨零策略分兩階段發展,第一階段從現在到2030年,可先「精進現有技術」,除了優化現有的再生能源、電氣設備等使用效能,也要改變人類對資源與能源的需求與行為,提高碳捕捉、再利用與封存技術(CCUS)的效率。第二階段是2030到2050年,可將主力放在「創新技術研發並發展國際合作」,包括發展已被視為未來潔淨能源的強勢選項「綠色氫能」,同時在產線設計上降低碳排,利用CCUS建立健康碳循環,並發展低碳新材料,從能源前端到商品打造全新供應鏈。此外,也可善用「邊際減量成本曲線」(Marginal Abatement Cost Curve;MACC)分析,不斷尋找合乎效益的技術,來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

2050年淨零碳排,對臺灣而言既是挑戰,也是機會,透過「創新低碳科技」願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並以「國際合作」共創區域新生態鏈,工研院也以科技創新幫助臺灣產業達到淨零排放,此外,包括院士召集人施振榮及史欽泰、李源德、陳興時、朱志洋、苗豐強、楊振通、蔡力行、楊泮池、吳錦城等重量級院士,也在論壇中暢談2050淨零碳排挑戰與契機,院士們有志一同,認為臺灣屬於出口導向經濟,在淨零碳排上勢必要與國際同步,積極投入淨零轉型,政府與企業趁早針對未來30年人類最大的挑戰,共商解方,提出臺灣贏的策略。

訂閱必聞電子報


加入必聞網好友 必聞網紛絲頁

新聞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