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研究院:估2023年台灣GDP成長率為2.91%

台灣經濟研究院:估2023年台灣GDP成長率為2.91%。(資料照) 台灣經濟研究院:估2023年台灣GDP成長率為2.91%。(資料照)

台灣經濟研究院表示,展望2023年台灣經濟,2022年以來主要經濟體為抑制通膨而陸續升息,各國製造業活動已明顯放緩,加上俄烏戰事未解及美中科技戰再起等變數,持續加深全球經濟前景疑慮,故國際主要預測機構皆認為2023年全球經貿成長速度較2022年放緩,進一步影響台灣進出口與投資表現,所幸本土疫情衝擊已漸淡化,政府相關防控措施大幅開放,內需消費及相關產業表現轉佳,使得經濟支撐由外銷轉內需,故2023年台灣經濟表現穩健,經濟成長主要仰賴民間消費支撐,2023全年經濟成長幅度較2022年為低。根據台經院於2022年11月公布之最新預測,2023年GDP成長率為2.91%,較2022年更新後3.45%減少0.54個百分點。

2022年原本預期全球經濟可望持續復甦,不過俄、烏兩國在第一季爆發軍事衝突,導致全球能源及原物料價格大漲,中國又在第二季因沿海省市爆發疫情,而採取嚴格封控措施,此舉使得全球供應鏈再受打擊。有鑑於歐、美通膨持續升溫,美國聯準會(Fed)為抑制通膨自3月起快速升息,並自下半年起縮減購債,全球金融市場為此波動加劇,非美元貨幣多呈大幅貶值,也導致多國輸入性通膨壓力激增。台灣則自第二季開始,國內疫情確診人數開始增加,且國際經濟受到俄烏戰爭及中國防疫封控措施的影響,美、歐、中的需求都明顯下滑,台灣出口成長趨緩,廠商投資轉為保守,所幸疫情影響已漸淡化,政府相關措施逐步開放,內需消費及相關產業表現轉佳,使得經濟支撐由外銷轉內需,整體表現不致產生太大波動。

在民間消費部分,鑑於政府防疫管制措施已大幅放寬,國人出國與外出消費意願增加,跨境旅遊可望為消費再添動能,加以基本工資與基本生活費調高等因素,挹注家庭可支配所得增加,帶動民間消費成長動能,然近期物價上升有感,加上金融資產大幅縮水,地緣政治風險升溫,令民眾消費行為更加謹慎,將抑制消費成長,預測2023年民間消費成長率為4.32%,較2022年修正後成長率3.44%增加0.88個百分點。

在固定資本形成方面,受到全球通膨壓力升高、終端需求轉趨疲弱,令企業投資計畫或將延後或轉趨審慎,國內外科技大廠陸續宣布下修資本支出與建廠延後,加以民間投資與出口連動性高,2023年出口成長力道趨緩,民間投資成長動能將受限,加上2022年比較基期已高,2023年成長率及貢獻度將明顯下滑,故預測2023年固定資本形成成長率為3.28%,較2022年修正後成長率5.72%減少2.44個百分點,其中民間投資2023年為2.83%,較2022年修正後成長率5.97%減少3.14個百分點。

在貿易部分,儘管國內半導體高階產能陸續開出與製程領先優勢下,加上邊境管制已大幅鬆綁,出口動能可望延續,但鑑於全球經濟前景轉趨黯淡,依IMF預估,2023年全球貿易成長年增率將由2022年4.3%下滑至2.5%,全球貿易擴增力道續疲,預期2023年台灣出口成長幅度趨緩。據此,預測2023年輸出與輸入成長率分別為3.63%及5.35%,輸出較2022年減少0.70個百分點,輸入較2022年增加0.16個百分點。

最後,在物價及貨幣政策部分,IMF預期全球通膨率從2021年的4.7%上升至2022年的8.8%,但將在2023年下降至6.5%,顯示全球通膨壓力可望於2023年逐漸趨緩,隨著國際原油等原物料價格回跌及比較基期墊高,國內通膨壓力可望趨緩,故預測2023年CPI成長率為1.95%。在匯率方面,主要國家為應對通膨採取的貨幣緊縮讓利率走揚,特別是美國升息速度又快又猛,近期美元指數升逾110,創下近20年來新高。儘管台灣經濟表現穩健,惟金融市場仍受地緣政治風險與美國貨幣政策偏鷹干擾,因此預估2023年平均31.68新台幣/美元,較2022年修正後匯率貶值1.68元。

展望2023年,全球經濟除延續2022年下半年疲弱態勢,還將持續面臨地緣政治、金融波動、氣候異常,全球供應鏈「友岸」生產等因素影響,使得經濟是呈現趨緩抑或衰退?軟著陸還是硬著陸?因此復甦時點更加難以掌握,而這些因素也將影響台灣經貿表現,值得預先研判並加以關注。

在全球政局方面,歐洲的俄烏戰爭為2022年影響全球經濟首要大事。2022年入冬後,俄國雖為避免重蹈法國及德國在冬季作戰的失敗歷史,而改採占領烏克蘭東部四州且採守勢,但烏克蘭及西方各國並不接受這項結果,是否在2023年春季之後再起戰事,甚至擴大戰局。此外,英國在脫離歐盟及新國王登基後,北愛爾蘭及蘇格蘭是否再啟獨立公投以求加入歐盟,這也將牽動歐洲政經局勢發展。在亞洲,南韓新總統態度「親美遠北(韓)」,北韓於2022年多次試射導彈,台海也呈現緊張局勢,而中東及非洲也可能在糧食危機後引發新的動盪,考驗著美國是否能持續扮演「世界警察」角色,降低此區戰爭衝突風險的能力。

其次,2022年各國央行多採取貨幣緊縮動作,上半年為英、美、紐、澳等英語系國家,下半年升息風潮瀰漫全球,除了因宗教考量而降息的土耳其,以及受疫情困擾導致經濟低迷的中、日等國外,東南亞及南亞主要國家與台、韓等央行紛紛升息以對抗通膨壓力,此舉除使各國金融市場波動加劇,外匯市場也不平靜,截至2022年前三季止,日元、韓元、台幣、人民幣、英鎊及歐元等貨幣兌美元均貶值10%以上,僅東南亞經濟表現相對較佳的印尼與越南貨幣較為穩定,金融市場的不穩定甚至引發了「亞洲金融風暴」再起的憂慮。展望2023年,美國除升息並帶動其他國家跟進外,Fed縮減資產負債表行動更將加速執行,使得上述波動情況仍將延續並擴及更多國家,也將影響各國經濟的走勢。

再者,是全球氣候變化造成的經濟影響逐年增加。根據德國智庫GermanWatch的統計,全球2021年因天災造成的經濟損失數以千億美元計,其中洪水損失就超過千億美元,其次為熱帶氣旋(含颱風、颶風及熱帶風暴)損失也高達900億美元,台灣常見的地震則造成上百億美元的影響。2022年全球多地因氣候異常又引發多國經濟受到影響,如中國在第三季長江上游省市因旱災缺水,致使電力供應受阻,進而引發當地產業的停工危機,歐洲萊茵河水位阻礙航運、巴基斯坦及泰國等國則因洪水造成生命及財產損失,由於氣候異常的頻率及影響幅度逐年提高,2023年全球經濟表現仍將受此因素影響。

最後,自2018年美中貿易戰後,跨國企業便考慮在中國以外地區設廠以分散風險,2022年第二季起因疫情而採取嚴格的封控措施,更加深了企業的危機意識,美國政府此時推動供應鏈的「友岸」政策,希望企業不只考慮成本-「離岸」和消費者-「近岸」兩種基於經濟因素作的投資考量,更應該考慮政治立場不同可能造成的政治問題,而選擇在友邦進行投資及生產活動。同時由於疫情期間半導體供應鏈的不穩定,使得台灣IC大廠成為美國首波供應鏈自主化及友岸生產推動的對象,美國也與IC上下游重要生產國結盟,以共同抵制及封鎖中國相關產業的競爭,由於半導體為台灣重要電子零組件生產及出口產業,「友岸」投資與生產模式是否將引發產業投資外流,進而影響在台生產規模的成長,都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訂閱必聞電子報


加入必聞網好友 必聞網紛絲頁

新聞留言板